梁华(自由撰稿人)
2月27日,梅全喜教授分享了《本草纲目》故事:阳起石泻相火。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金代医家张子和《儒门事亲》中收载的这个阳起石泻相火故事:喉痹是由“相火”引起的急性疾病。相火,也就是“龙火”,治疗时应当通过温热的方法来治疗。有一个男子患缠喉风,颈项外面肿如蛇缠绕,药物无法通过咽喉下咽。于是,将凉性药物灌入他的鼻中,药物通过鼻腔进入体内,导致他腹泻十余次。同时,将煅阳起石和伏龙肝等分研磨成细末,每天用刚打上来的井水调匀后涂抹患处百遍。经过三天的治疗,患者的热症开始消退,肿胀也逐渐消退。这种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从治疗法,即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的假象的性质相同,故为从治。
阳起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色白,称为“白石”。魏晋《名医别录》曰:“一名石生,一名羊起石,云母根也”。陶弘景指出“此所出即与云母同”,阳起石与云母共生,故又称云母根。
我在葛洪著的《神仙传》中读到陶弘景的故事,也读到白石先生的故事“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的白石,指的就是阳起石。
关于阳起石的品种,汉末《名医别录》记载:“云母根也”,指出阳起石所出与云母同。阳起石最早的产地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载其“生齐山山谷”。“齐山”为先秦地名,现属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均记载:“生齐山山谷及琅琊或云山、阳起山”,“琅琊”指今山东诸城海边诸小岛。阳起石功效为温肾壮阳,用于肾阳虚衰,腰膝冷痹,男子阳痿,女子宫冷,症瘕崩漏。
因此,有温肾壮阳功效的阳起石不仅适用于肾阳虚衰的男子,也同样适合子宫寒冷的女子。设想夫妻一方得病,不如夫妻同治,不仅从情志上调理,也从根源上辨证施治,从而得到比较长远的治疗效果。我想,在现代医药和理疗都比较人性化的前提下,心理咨询治疗也慢慢完善了,这个设想是可以实现的。这也算是通过温热的方法来双重治疗。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五中说:煮白石自有方也,白石之方,白石生所造也。就是说煮食白石,有一定的方法。“白石,中药阳起石异名,有温肾壮阳的功效”。白石先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到彭祖的时候,他已经有两千多岁了。彭祖问他:“为什么不服用升天的药呢?”他回答说:“天上的快乐哪能比得过人间,只要不使自己老死就行了。”所以当时的人称呼白石先生为隐遁的仙人。因为他不急着升上天宫做官,也就像不愿被别人知道他的名字,故称“白石先生”。
葛洪《神仙传》中还有一则故事是皇初平的故事,他原是当地一个放羊的牧童,后传说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十五岁时,家里让他在山上放羊,有个道士看他善良憨厚,就把他领到金华山的石洞中,他一待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叫皇初起,进山寻找他,一见面就问“羊哪里去了?”初平说:“就在附近东边的山坡上。”初起去查看,没看见,只看到一堆白石头,回去说“东边的山坡上没有羊啊!”初平说“羊都在的,只是哥哥你看不见罢了。”他带着哥哥一起去看,初平对着白石堆大声喝道:“羊儿起来!”于是那堆白石头立刻就变成了几万头羊。皇初平的哥哥一看这么神奇,也不回家了,跟着弟弟一起一心学道炼丹,服用松脂、茯苓,活到了五百岁。他们能坐在那里忽然消失,在太阳下行走而不见影子,面容变得像少年一样。
当我看到这则神仙传说故事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就想到我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葛洪博物馆看到的皇初平黄大仙的雕像,他其实是葛洪的弟子。葛洪是东晋著名的炼丹家,我们在葛洪足迹所在地均能见到炼丹炉,在罗浮山也能看到稚川(葛洪)药院和洗药池。这里的白石头应该就是阳起石了,“羊”与“阳”同音通假,故亦称“羊起石”。葛洪这么写故事是非常幽默而内敛的。我在读到《本草纲目》故事:阳起石泻相火时才恍然大悟。在这里抛砖引玉,还请专家来考证。
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内篇·金丹》中曾提到阴长生,“近代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有才思,善著诗及丹经赞并序,述初学道随师本末,列己知识之得仙者四十余人,甚分明也。”
葛洪和阴长生有间接师承关系,葛洪的岳父兼老师鲍靓曾从学于阴长生得道。所以,葛洪的道术也来源于马鸣生、阴长生一系。
阴长生曾跟随马鸣生去蜀地青城山炼丹修道,后对当地道教的兴盛影响甚深。他得道后曾周游天下,救济贫困,在今武当山五龙峰后的“长生岩”上也留有遗迹。今道书中有不下十种题阴长生修撰或加注的道书,如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周易参同契注》等。
据《神仙传》的题解记载,宋朝时,在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和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皇初平分别得到“养素真人”和“养素净正真人”两次封号。在今传说其羽化之地——金华北山“洞天福地”双龙洞左侧建有金华观,金华观辖朝真、冰壶、双龙三洞,香火一直很旺盛。
黄大仙的信仰在清末被传入广东,后又传入香港、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影响甚大,各地分别建有坛祠,其中香港九龙的黄大仙区、黄大仙祠颇有名。
所以说,看了葛洪所著的《神仙传》,感觉阳起石的威力很深远、广大。《本草纲目》故事:阳起石泻相火中还谈到阳起石和阴起石的性状不同,功效主治不同。这让我联想到藏传佛教中的白度母和绿度母。
阳起石呈不规则碎块状,灰白色、暗灰色或浅绿色,多夹有浅黄棕色条纹或花纹,具丝样光泽,体重,质松脆,断面不整齐,纵向破开呈丝状,置火焰中烧之变红色而不熔,离火后,烧过的部分略变黄,不导热。无臭,味淡;
阴起石呈不规则碎块状,浅灰绿色,具光泽,表面光滑而不平坦,断面显层状纹,质软而酥松,易碎,捻之成薄鳞片状,或短纤维状,粉末附于手上有光滑感,且不易掉落。以火烧之不变红,而易传热。气微,味淡。
白度母,又称“增寿救度佛母”,是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她以温柔慈悲的形象和广大的救护之力,深受信众们的敬仰与爱戴。白度母的身体呈白色,这象征着纯洁无瑕、清净无染。白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光明、智慧与觉悟。白度母通常被描绘为拥有七只眼睛,这象征着全知全能、洞察一切。她的目光能够穿透世间的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与真相。她坐在莲花座上,手持法器如宝杖、莲花等,能够帮助众生消除业障、增长智慧与慈悲心。白度母身上佩戴着项链、手镯等珍宝象征着财富与福报,也代表着修行者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果与回报。就像葛洪《神仙传》中的神仙,无论他们的出身是富贵还是贫穷,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修炼达成长生不老的身体和无穷无尽的财富,还有布施众生的能力。
白度母象征着诸佛之法力与尊严,尤其象征用女人之身成佛;肤色象征成就智慧;法器象征将众生救拨于轮回。她是一切羯磨及灌顶之神,能使人增长寿命,其法缘深厚,福力广大,善端非凡。她代表着慈悲、智慧、增长寿命与净化心灵等多重品质与价值。通过了解和学习白度母的寓意与象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佛教的智慧与精神内涵,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之道。
这是我在学习《本草纲目》故事:阳起石泻相火中的一点感悟,感谢梅全喜教授和团队的分享,也感谢学者谢青云对《神仙传》的译注。
参考文章:
1、《本草纲目》故事:阳起石泻相火,梅全喜团队 PSM药盾公益,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谢月 梁奇 梅全喜;
2、葛洪《神仙传》,中华书局,谢青云译注。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