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活动

黄芪,从小陪伴我的好朋友

2025-02-07 00:00

梁华(海峡之声编辑)

梅全喜教授在《本草纲目》分享了黄芪补气升阳的故事,一打开文章就有一种很熟悉的气味袭来,那就是我很喜欢的黄芪的味道。

也许是童年缺少运动的原因,我的身体比较弱,感冒发冷,扁桃体肿大、发烧是常有的事。病好了以后,母亲用适量党参、黄芪、当归炖羊肉滋补汤给我补气血,成了最平常的家庭美食。这个滋补汤是永泰县民间的偏方,老百姓一代代传下来,家家都这么熬汤。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着各种草药汤的味道,用牛奶根或橄榄草炖鸭汤、乏力草九层皮熬猪蹄汤。柴火灶熬汤非常香,烧得旺旺的火苗殷勤地舔着黑黑的大铁锅,把我们的脸和胸膛照亮,这样的热情足以把冬天霜冻的冰冷祛除,喝过的汤,也把肺部的燥热和体内的肠湿一并带走。

也许,这就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为柳太后治病的原理。柳太后因中风牙关紧闭而不能言语,许胤宗一看不能用口服药,就用黄芪防风汤熬煮,放置于患者床下熏蒸,药物蒸气如烟雾,熏蒸全身,当天夜里柳太后就能说话了。这个药蒸的方子证明了黄芪可以补气升阳,许胤宗也因此被任命为义兴太守,后来成为主管宫廷药品的尚药局长官,许胤宗也是一名高寿的御医,享年90岁。

今年过年,我寻思着冬天开着空调天气太燥了,想用绿豆炖羊肉,母亲说,当然是用党参、黄芪、当归炖羊肉。我任性地说:“过年,我不想吃药,闻药的味道。”后来转念一想,母亲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团圆的期待吧,她一直把羊肉冻在冰箱里等我回家一起吃。我乖乖地听从母亲的吩咐,炖了一锅黄芪党参当归羊肉滋补汤,母亲很满足地喝着汤、吃着肉,和我聊着天,她说:“聊天吃饭,饭菜很香,多吃了几口。”我有所感触,一直以来,母亲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有很多话题,有时候,我听到无关紧要的话,就会打断,觉得好好吃饭,不要说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但是母亲委屈地说:“你平时那么忙,总是回来吃一餐饭又走了,不在吃饭的时候说话,什么时候说呢?”我还觉得她怎么就不满足呢?把所有的事都放下回来陪你吃饭还不够吗?仔细一想,确实是不够,还应该耐心听她讲一周经历过的琐事,那是她的情感纽带。母亲需要我当一个倾听者。所以,我觉得是黄芪陪伴我长大了,它是我的好朋友,陪着我享受了很多美食。黄芪也是我的老师,它教我耐心听老人讲话。也许,现在还觉得是寻常事,日后想起来,却是弥足珍贵的。我曾在诗歌里憧憬即将到来的老年的幸福生活,母亲却说:“你才多大呀?离老还远着呢。我还没老,不要在诗歌里喊我老母亲。”“能够为国家做事情是光荣的,只要健康长寿,就是好福气,不要计较太多得失。”在黄芪的香味中,我听着母亲的教导,渐渐明白了事理。永泰名医力钧故里在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洋口里,清光绪年间,曾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看病。我曾到他的故居探访过,高高的山上,有麋鹿落户在白云深处,推开窗,田野里的玫瑰花正在风中摇曳,那是很美丽的乡村。那一年我到的时候正在由驻村干部雪梅治理,修缮了力钧故居。由福建工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把台湾民宿团队的专家学者请来,组建成一个个团队,比赛看看谁能把农民的土建改成美丽有特色的民宿,那真是艺术的享受。“历时1年多,成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了‘医家力钧’系列商标。”杨雪梅说。后来,我又陆续听到雪梅讲起她帮扶、建设御医故里的故事。力钧留下了很多医学著作,在永泰县六馆一中心科技馆,我看到了他用小楷写得工工整整的药方,就有很多给慈禧太后食疗的方子。
力钧是清末民初学者,著名医学家、文献学家、藏书家和教育家,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三朝“御医”,一门四院士。
2020年11月10日上午,福建中医药大学举行了力钧雕像揭幕仪式,成立“力钧班”,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很多接班人。

力钧首创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兼用的医学思想理论,创办了全球第一家“中外医学研究会”。在中国医科院馆藏的1325部古籍中,有800多部来自于他的著作和藏书。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不仅靠望闻问切,还借助精密的医疗器械来判断患者潜在的隐患。福建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了神奇的太空舱,通过集成的面部信息器、声音采集器、人机对答系统、脉象采集器等设备,精确采集病人健康信息,并自动生成一份健康状态报告。这不就是力钧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实践吗?由陈淑娇主任带队的“治未病科”用西医的方式为病人辩证检测气血,用中药、艾灸、针灸、理疗来治疗,标本兼治。很多糖尿病前期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居高不下的血糖经过半年的治疗,成功逆转,这不是奇迹吗?

陈主任曾告诉我,黄芪虽然很好,要注意量的掌握,过量使用反而不好。我就想到葵花药业推出的小葵花芪斛楂颗粒,主要是给孩子服用的,治疗大便不调的效果特别好,身弱之人服用的效果也很好。所以这个“用量”确实是个即可大,也可小的论题,李时珍留下这个故事,也是启发我,给身弱之人怎么用药吧!我曾用中医经络调整的方法,把膏药贴在患者的大椎处,他的头疼和轻度抑郁很快好了,第二天脸色就红润了。用“腰背委中求”这个原理在委中用药热敷贴膏药,治疗好了同事直不起来的腰,第二天走路就正常了。用讲故事言语鼓励解惑的方法,治疗好一个孩子因新冠病毒引起的鼻炎后遗症,她的鼻涕很快就不流了,从原来蔫蔫忐忑的状态,恢复到孩子又蹦又跳的正常状态。我跟她的母亲说:“不要用你认为对的方式去限制孩子的成长,用言语压制她。”我很希望,像葛洪那样,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方子,就能解除患者的痛苦。

我最近学习的《理虚元鉴》总结了明朝汪绮石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在治虚三本中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这段记录说明肺脾肾是相辅相成的。糖尿病是脾出毛病了,脾虚,肺也受到影响气不足,肾的功能同时也下降了,老人家经常尿频尿急。所以糖尿病晚期病人容易有并发症。

“夫虚火可补,理则诚然,如补中益气汤,用参、芪、术、草之甘温以除大热”。提到黄芪可以治虚症。“然苟非清阳下限,犹不敢轻加升、柴、归、姜辛热之品,乃反施之郁火,郁热之症,奚啻抱薪救火乎”! 这段话的意思,既强调了李呆、朱震亨、薛己各自的学术特点,但又根据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加以客观评价。盖李呆补脾胃有利于肺金,然其用燥剂补脾,则又有对具有清肃之性的肺脏不利的一面,因燥烈之品易伤肺阴,且其性多升,不利于肺之肃降;朱震亨滋阴降火的用药方法,由于滋腻太过,苦寒败胃,对于后天脾胃运化亦有其害,亦妨碍人身正气的恢复;至于薛己补肾中水火,然其用药过于温热,对于虚火病证中有热郁火郁证者,亦有其害。所以,汪绮石总结后说:“执两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调,”在诸家见解的基础上,结合虚劳的病机,恰当进行治疗,方是治法。汪氏提出中医辩证施治用药的具体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李时珍《黄芪补气升阳》这篇文章中提到“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区别”,分别阐述了黄芪、红芪和川黄芪的区别。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红芪始见于《本草经集注》:“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可见,膏贴是很管用的。我在中国中医药大学葛洪研究会的一次会议上欣赏过一幅画,画的就是郎中用膏药为患者治病的场景,研究的学者解读得非常生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记载黄芪、红芪二者均具有:甘,温。 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可见,黄芪和红芪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黄芪和红芪性味功能作用基本一样,虽然都能补气,但红芪更偏向于养气血,而黄芪则更侧重于补气,故临床应用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而川黄芪只是作为地方品种在地方应用,不可以在全国范围代替黄芪使用的。

这篇文章谈到了黄芪的食疗价值,这是我很感兴趣的。我的理想就是“让中药变得好吃”。文中谈到自唐宋以来百姓有食用黄芪粥养生的习惯,也谈到黄芪枸杞茶饮,如果可以做成饮料或者罐头,岂不是可以送到寻常百姓家,也避免了多油、多辣的快餐餐饮对年轻人身体的侵害。未来,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如果他们能吃上健康的、快捷的、对身体还有益处的饮食,那该多好!

参考文章:

1、梅全喜团队 PSM药盾公益《本草纲目》故事:黄芪补气升阳,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王银 梅全喜

搜索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IbE3R1rAuZF9q4YlEgUZsw?token=534313353&lang=zh_CN

扫一扫,关注我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