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华(海峡之声编辑)
2月16日,看到梅全喜教授分享的《本草纲目》:柴胡治劳虐的故事,看到“柴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起来,已经很久不用柴胡这一味药了。童年时感冒是常有的事,有时发高烧,烧得迷迷糊糊的,母亲就很担心,家里常备有小柴胡颗粒,用开水冲泡一包,喝下去,睡一觉,通常烧就退了,病魔就走远了。所以,听到柴胡的名字,有一种模模糊糊的亲切感。
但小柴胡颗粒适用于风热感冒,有时得了风寒感冒,也就是俗话说的“重感冒”,怕冷怕风、咳嗽、流清鼻涕,经常是打个喷嚏,眼泪鼻涕一起流,全身酸痛的,用小柴胡颗粒就不适合了。感冒清热冲剂可能还解决不了问题,正柴胡冲剂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味中药是“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
《伤寒论》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柴胡桂枝汤
中药熬起来麻烦,好不容易燃起的炉火也去了半炉,整个厨房都是中药的味道,喝起来很苦,小孩子不喜欢。可是为了不去打针退烧,也只好假装勇敢,在弟弟面前一饮而尽,树立好姐姐的榜样。其实心里、口里都是苦的,身体是痛的。那时我就想,要是中药好喝就好了。既能治病,又能养护身体。
芍药+大枣+生姜+桂枝+甘草,如果仅是这几味药,喝起来味道就不苦,如果中医药师根据病人的病情适量添加,就有共19个方剂使用:柴胡桂枝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建中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怎样才能不喝苦药呢?
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在医药公司,山里的赤脚医生告诉她,把药熬好,加蜂蜜加工成药丸子,把搓成的小药丸子,放在玻璃瓶里,需要的时候倒出来,和着水服下,就可以了。于是,在饭后,经常可以看到大人把药丸倒在巴掌心,数了又数,确定需要服用的量后,一股脑子倒进嘴里,脖子一升一缩地,完成了服药仪式,那个药拌了蜜了,大概是不苦。我没有偷吃过,也不知道什么味道,闻着有药香味。所以,药的香味于我来说,是亲切的;而药的苦味常常伴随着生病的痛苦。
也许因为父亲是医生的缘故,近朱者赤,我小时候没有少挨打针吃药的痛苦。就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用吃药,还可以自由地玩得脏脏地回来,不用挨骂,还有地瓜饭吃。所以,到了吃饭时间,如果我不在生病期间,就开心地跑到隔壁姑婆的家去吃地瓜饭了,那是我最快乐的一刻。母亲总是数落我“自己家有白米饭有带鱼不吃,还跑去吃地瓜饭”。长大了和同学聊天,他们都说我幸福,小的时候吃得起白米饭,他们家只有地瓜饭吃。我倒是觉得惊讶了,原来我认为的地瓜饭的“甜”是人家缺少粮食的“苦”呀!怪不得母亲总是过意不去,每每家里有多出来的药,总是拿去周济亲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成药是很难得到的。有时,他们半夜发病了,也会找了来,敲开我们家的门,一番寻医问药。
我到福州求学后,母亲也因调动到福州工作。离家近了,离柴胡反而远了。也许是在大集体中打磨,免疫力提高了。也许,长大了,不容易发起烧来,也轻易不用柴胡了。但是,柴胡这个中药名我却记着了。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
柴胡的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其中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此外还有脂肪酸、香豆素、木脂素、甾醇、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镇静;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此外,柴胡皂苷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生成,以及促进神经元生长和神经再生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因此,20世纪70年代日本近畿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主任有地滋教授通过多年研究,确证了小柴胡汤对慢性肝炎有效,并在和汉药研讨会上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小柴胡汤成了治疗慢性肝炎的热门畅销药。
由于日本医者强调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人们不论有无小柴胡汤方证,仅仅依据这些西医诊断病名就纷纷服用小柴胡汤,而且服用时间超长,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平均连续用药长达3年时间。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爆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其中主要是导致间质性肺炎,造成所谓的“小柴胡事件”。实际上是日本医者悖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伤寒论》小柴胡汤是专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张仲景强调: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凡不见小柴胡汤方证时,绝不能用该方治疗。所以,按中医药理论正常应用柴胡和小柴胡汤,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是极低的。有人统计我国在1980年~2000年关于小柴胡汤的不良反应仅有4例报道。
我就理解了为什么离家后柴胡离我越来越远了。因为女性家长经常病急乱投医,一发烧就给孩子喝处方药,反而造成孩子免疫力低下,难以抵抗普通病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
有的家长或许是学过健康管理,在孩子发烧后给孩子用物理疗法退烧,很少给孩子服用退烧药,这样的孩子经过一次次发烧、自然退烧,免疫力不断提高,长大后身体也很强壮。
古代对柴胡的记载主要集中在药用价值上,在食用方面部分古籍也只提及了其嫩叶可食。如《名医别录》载:“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博物志》载:“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 长四、五寸,香美可食”。然而,柴胡并不属于药食两用目录中药,需谨慎使用。不太适合食疗。因文中有提到古代记载《医学入门》记录:元气下绝,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现代也有肝风内动、气机上逆者及孕妇慎用。
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病的原理来进行治疗、护理和保健。
清代喉科名家郑梅涧撰的《重楼玉钥》,在我国喉科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关于郑氏对白喉病机理的认识及创制的“养阴清肺汤”,至今对临床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对传染病学、方剂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现代由郭君双整理,是中医喉科临证专著。郑氏在喉科总论中写道:“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而致疾者,三十六症,内关咽喉为第一。”“人之一身,惟此最为关要,一气之流行,通于六脏六腑呼吸之经。若脏腑充实,肺胃和平,则体安身泰。一有风邪热毒,蕴积于内,传在经络,结于三焦,气凝血滞,不得舒畅,故令咽喉诸症种种而发。”
如果用按摩理疗的方法,结合经络调理走三焦,把蕴积在咽喉、鼻腔等呼吸道的热毒和风邪祛除,感冒不就很快就好了吗?幼小的儿童生病了,服用中药容易苦闹呕吐,如果用捏脊的方法,按摩前胸、后背、颈部,手法正确,小儿就很舒服,不苦不闹,烧也慢慢退了。如果用雾化的方式帮助他们把药吸入,上呼吸道的疾病也迎刃而解,不痛不苦,不是很好吗?
一剂中药的方子,也有许多种运用方式,如何在合适的时间,用在适合的患者身上,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年纪大的患者,还可以结合情绪上的疏导,饮食习惯及日常作息的调理,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俗话说“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医生和患者之间如果是互相信任,合作的态度,汤药服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章:
1、《本草纲目》故事:柴胡治劳疟,梅全喜团队 PSM药盾公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钟建明 梅全喜;
2、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张仲景,晋代王叔和编次整理,《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楼玉玥》,清·郑梅涧 撰,郭君双 整理,重楼玉玥卷上,咽喉总论。
扫一扫,关注我们